金刚石,作为自然界最硬的材料,正成为高端制造、半导体、量子科技、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的“关键基石”。如今,中国金刚石产业已从技术跟跑迈向全球领跑,在人工合成、高端应用、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展现出强劲活力。
值此产业升级关键期,“2025金刚石产业大会暨第二十九届超硬材料技术发展论坛”于9月18日在郑州天地丽笙酒店盛大召开,携手第七届中国(郑州)国际磨料磨具磨削展览会(9月20-22日),构筑金刚石领域前沿技术交流、上下游精准资源对接、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共赢的产业服务平台。
本次大会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主办,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超硬材料协会等联合承办,汇聚了国机金刚石、中南钻石、力量钻石、联合精密等国内超硬材料龙头企业,以及吉林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等中外顶尖科研院校,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强大阵容。
上午九点,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理事长闫宁在致辞中表示,超硬材料行业正值“十四五”收官且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节点,本次大会以“汇聚产业链优势,拓展金刚石前景”为主题,已发展为行业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性技术加产业交流平台。在“十四五”期间,超硬材料行业不仅获得一系列政策支持,巩固了人造金刚石等核心产品的全球领先地位,还开拓了功能金刚石材料等新兴领域,但当前面临全球产业链重构、高端制造竞争等挑战,同时也迎来新能源等领域带来的应用空间、培育钻石转型及创新技术驱动的机遇。未来,相信超硬材料行业将在机械加工向超精密加工渗透、培育钻石打开消费新赛道、金刚石功能化应用爆发等方面实现健康发展。
会议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超硬材料分会秘书长孙兆达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带来《大腔体超高压技术与新型碳材料的人工合成》报告。刘冰冰教分享介绍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大腔体超高压实验技术,六方金刚石合成新路径的探索,并通过在超高压组装体中引入热导率不同的高硬度材料,高压下产生温度梯度,成功制备出高纯六方金刚石块材等新型碳材料,发现其具有高出立方金刚石的极高硬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最后呼吁行业同仁们齐心协力,整合产学研用资源,推动新型碳材料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
郑州大学单崇新教授做《金刚石中的光电效应及其应用》报告,深入解析了金刚石作为功能性半导体材料的独特性质,基于光电效应的探测器研发应用,利用负光电效应开发了高灵敏度湿度和温度传感器及相关应用。并表示,金刚石功能材料研究仍处初期,需持续深化基础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期待更多同行关注与支持,助力其实现产业化和社会价值。
厦门大学洪明辉教授带来《激光精密加工透明硬脆材料:挑战和进展》报告。洪明辉教授详细介绍复合激光加工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加工特点,以及在透明超硬材料精密加工中的应用。这些复合加工技术在透明超硬材料表面或内部制造微结构和功能器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质量的显著优势,在微电子、生物医学、光学和微流体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闫纪旺教授做《超硬材料的微纳尺度表面结构》报告,详细阐述了微/纳米级机械加工、热化学压印、电加工和激光加工等多学科表面结构化技术,及其在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碳化硅、蓝宝石和氧化锆陶瓷等超硬材料上实现表面结构化的相关研究。
华侨大学黄辉教授做《基于活性金属化学反应的金刚石元件高效高质加工关键技术》报告,黄辉教授提出利用钛、铁、铬等活性金属与金刚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化物或促进石墨化,从而降低材料去除难度,实现高效低损伤加工。结合激光预处理、活性金属反应与精细抛光,可在单晶金刚石上实现0.2–0.4 nm Ra的超光滑表面。本次大会还设置了“金刚石生长与表征”、“金刚石电子器件”、“量子与传感技术”、“行业应用市场发展”、“超精密抛光加工”、“硬脆材料加工”、“复合材料加工”七大分会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从前沿探索到市场洞察,全面覆盖金刚石产业全链条,折射出中国金刚石产业的蓬勃生命力。
在行业应用市场发展分会场,郑州高新区投资促进部副部长王帅围绕高新区超硬材料产业进行推介,郑州高新区已经形成 “技术研发 — 原料及辅料 — 设备制造 — 超硬材料合成 — 制品” 全产业链,三磨所、金海威、富耐克、新亚超硬等为代表的超硬材料相关企业 1800 多家,在超硬工具、工业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相关设备等领域占据行业优势,并通过《郑州高新区振兴超硬材料产业若干措施》,面向超硬材料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提供最高 5000 万元落地补助等政策支持,诚挚邀请海内外英才共建全球超硬材料创新策源地。
吉林大学贾晓鹏教授则带来《中国金刚石高压合成技术领先全球的原因分析》报告,贾晓鹏教授基于溶剂理论,并结合我国独特的六面顶压机高压合成金刚石的装备优势和不断升级换代的金刚石合成技术,从装备优势、原材料优势、传压介质粉压成型技术、间接加热技术、粉末触媒技术等, 梳理了中国工业金刚石高压合成技术领先全球的原因,为我国金刚石行业的进一步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技术自信,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在超精密抛光加工分会场,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团队带来的磨粒流抛光加工技术、超高精度光学元件抛光加工、固结磨料抛光 SiC 晶圆技术等主题报告,为航空航天高性能零件、SiC晶圆、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提供解决方案。
其中湖南大学李伟教授分享《单晶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微区应力缺陷无损检测技术》,创新性地提出耦合残余应力场与位错应变场的 XRD 峰形解析模型,构建考虑位错、应力、点扰动等缺陷的结构因子与衍射光谱的映射仿真模型,解决超精密单晶元件微区应力与缺陷难以无损定量检测的技术瓶颈,为高性能光学元件的加工制造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金刚石生长与表征分会场汇聚燕山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院所,大尺寸CVD金刚石材料制备、柔性金刚石膜的制备等技术突破,为产业提供源头创新支撑。
其中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全国重点实验赵智胜教授分享介绍《新一代高性能碳材料》,系统总结所在团队十余年来开发的极硬极韧的纳米孪晶金刚石、导电超硬的非晶碳/金刚石复合材料等新型碳材料。这些新型碳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丰富的物理性能, 成为了制造高端刀具、高端自润滑轴承的理想材料, 有望在机械加工、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获得规模化应用与产业化突破。9月20—22日,第七届中国(郑州)国际磨料磨具磨削展览会将同步启幕,参会者可近距离接触国内先进的金刚石刀具、砂轮、培育钻石产品及生产设备,直观感受中国金刚石产业的“规模化、高端化”发展态势。
从郑州天地丽笙酒店的思想碰撞,到郑州国际磨料磨具磨削展的产品亮相,这场 "一会一展" 不仅展示了中国在金刚石领域从技术跟跑到全球领跑的完整路径,更勾勒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蓝图。
正如闫宁理事长所言,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挑战与机遇,唯有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持续创新,方能拓展金刚石产业的无限前景。站在 "十四五" 收官与 "十五五" 开启的历史交汇点,这场盛会不仅是一次产业的聚首,更是一声面向未来的号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金刚石产业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全球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