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产业格局深度调整与材料创新浪潮中,人造金刚石以其独特的物理魅力和广阔前景,成为重塑价值链的关键力量。作为国内该领域的先行者,经历2024年破产重组的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华晶”),正以崭新姿态重新启航。近日,郑州华晶总经理李克华博士在接受DT半导体的专访时,深入探讨了公司重组后的战略布局、行业洞察与技术攻坚方向。
战略重塑:聚焦核心,国有资本赋能市场化机制
“以性能支撑产业发展,用璀璨点亮美好人生。”李博士开宗明义地阐述了重组后郑州华晶的全新企业使命。面向未来,公司确立了清晰的愿景:到2030年成为国内超硬材料行业运营卓越、综合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到2035年跻身国际著名公司行列。
未来三年,华晶的战略方向将聚焦于超硬材料、超硬制品及金刚石的功能化应用。李博士强调,紧密围绕半导体、新能源、刀具、轴承和齿轮等行业市场与客户,持续进行能力建设,目标是把华晶打造成行业引领企业。
国有资本的注入为华晶带来了新的活力。李博士介绍,以国有资本为主的董事会充分授权董事长李勇行使权力,而李勇董事长则充分授权公司经理层负责日常生产经营。在资源整合与市场化机制之间,华晶找到了平衡点。“国有资本注入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能力建设路径,”李博士解释道,“我们计划在现有自研项目、自建产线的基础上,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通过资本运作等手段并购一些技术领先的超硬制品企业,从而丰富产品结构,加快转型步伐,增强技术创新和盈利能力。”
边际利润导向,“以销定产”灵活应对
面对工业级金刚石与消费级培育钻石两大核心业务领域,华晶的资源分配策略非常务实——市场导向,由市场说了算。“哪个产品的边际利润高,公司就多生产哪个产品”李博士直言。为此,公司将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并计划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优化资源配置。
行业洞察:繁荣下的隐忧与破局之道
李博士对当前超硬材料行业的竞争格局有着深刻洞察。他指出,“国产替代”与“技术迭代加速”是两大显著特征。国产高品级培育钻石在高档饰品市场渗透率的显著提升,已实质性地改变了全球钻石饰品产业格局。同时,金刚石在半导体热管理、军事、航空航天、环保电极等新应用领域展现的“万亿级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
然而,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严峻挑战。首先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工业金刚石单晶为例,目前国内年产能高达200亿到240亿克拉,但实际年消耗量只有80亿到100亿克拉,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50%,大量库存积压。”李博士用数据揭示了行业的痛点。
其次是技术迭代速度过快带来的投资压力。“技术迭代是把多刃剑,”他举例道,“三年前850压机还是主力机型,如今950型大腔体压机的单产是其2倍左右。许多企业投入巨资升级设备后尚未收回成本,就面临新一轮设备升级的窘境。”
面对双重挑战,李博士呼吁,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引导,从国家层面加强超硬材料行业产能准入控制。对企业自身,他强调:“必须思考如何通过开发先进合成工艺技术来改善产品结构(如提高优晶比例),延长设备生命周期。”为此,郑州华晶正积极联合吉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三磨所、精工锐意等高校、研究所及装备企业,以及数百家优质供应商,通过联合技术攻关,共同构建更具韧性的产业链生态。
技术攻坚:立足现实,布局长远
金刚石被誉为“终极半导体材料”,但其大规模商用,尤其在晶圆级应用上仍面临巨大挑战。对此,李博士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和务实的态度。郑州华晶目前主要聚焦HPHT工艺开展相关研发,在晶圆级金刚石衬底方面,仅布局了少量MPCVD设备进行工艺探索和产品试制。
对于晶圆级金刚石衬底的商业化前景,李博士给出了审慎的预判:“我感觉应该至少在10年甚至20年以后。”并列举了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瓶颈:控制晶体生长缺陷、实现纳米级表面加工质量、满足产业化要求的成本控制,以及产业化制造所需的制程装备。
在产业化落地方面,华晶的600余项专利是其重要支撑。其专利物理提纯工艺,支撑着年处理20亿克拉工业单晶和500万克拉培育钻石的产能。
面向未来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及开拓新应用,华晶明确了重点攻关的技术方向:
高品级培育钻石高速生长工艺技术
高优晶率工业金刚石单晶合成技术
高性能超硬制品研发及产业化技术
金刚石单晶自动化选型分级技术
具体措施上,公司将加速淘汰低效产能,加大“大腔体”压机投入以降低单克拉成本,改进合成工艺提高高品级优晶产出比例,并通过建立内部利润中心、定编定岗、加强核算等措施激发内部活力。
思维破壁:开放协作,场景驱动
拥有32年行业经验,从技术专家成功转型为管理者,李博士对行业发展的思维定式有着深刻反思。结合行业现状与技术趋势,李博士认为超硬材料行业最需要突破的是封闭创新惯性、固守传统工艺和忽视新兴需求应用场景开发等思维定式。
他提出了破局之道:强化产业链协作: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加速技术要素流通。
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同步推进多种工艺路线(如HPHT与MPCVD)的迭代创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建立“场景驱动”研发模式:深入理解半导体散热、高端刀具、精密加工等细分领域的核心痛点,针对性定制解决方案。
结语
站在破产重组后的新起点,肩负着带领华晶“二次创业、全面改革”的重任,李博士展现出坚定的决心:“我要拿出‘重集结、再整编、不斩楼兰誓不还’的劲头!”在超硬材料产业面临升级与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郑州华晶的转型之路,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重生,也为中国新材料产业的攻坚克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李博士的务实洞察与开放思维,为华晶乃至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唯有立足现实、聚焦核心、开放创新、深耕场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破茧成蝶,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