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培育钻石行业持续震荡。这不只是一个新品类的兴起,而是一场对传统珠宝商业逻辑的深度挑战。
近日,Rapaport发布了《State of Diamonds: What’s Next for Lab-Grown Diamonds(钻石现状:培育钻石的下一步)》特别报告,全面分析了美国市场对培育钻石的接受度、零售策略演变、价格体系变化以及品牌方的应对策略。作为深度参与全球培育钻石行业的从业者,我认为这份报告对中国企业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美国市场:从趋势走向主流
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市场中培育钻石销售额占比已达14%,订婚戒指中使用培育钻石的比例更高达45%。消费者对培育钻石的接受已从“尝试”变为“首选”。
例如,马里兰州珠宝商 Constance Polamalu 在观察到培育钻石需求激增后,决定将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品牌彻底分离,独立创立只做培育钻石的 Bloomstone Jewelers。这种“双品牌运营”的模式,已成为众多零售商的战略方向。
高毛利的背后:是机会,也是隐忧
尽管培育钻石价格在批发端持续下跌,但零售毛利却大幅提升。报告指出,部分零售商在培育钻石产品上的毛利高达70%。这种利润结构,吸引了大量商家加码该品类,但同时也带来“价格不透明”、“客户信任下滑”等潜在风险。
消费者一旦发现:他们所购买的培育钻石成本极低、价格虚高,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信任危机。Rapaport提出警告:市场不能仅靠高利润支撑,否则信任一旦瓦解,后果将是系统性风险。
应用场景正悄然迁移:从订婚戒指到时尚珠宝
2024年,美国培育钻石裸石销售额同比下降7%,主要原因是线上竞争激烈、价格压缩明显。但与此同时,成品类培育钻石首饰 —— 如吊坠、耳钉、项链、手链 —— 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以Pandora为例,其培育钻石业务2024年同比增长43%。虽然目前仅占总营收的1%,但增长速度远超其他品类。Signet也表示未来将重点推进千美元以下价位段的培育钻石时尚珠宝,以吸引更广泛的年轻消费者。
从“爱情象征”到“日常穿戴”,培育钻石正从婚庆场景迁移至时尚场景,身份定位正在发生转变。
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品牌分离策略值得借鉴
不同品类需要不同品牌语言。天然钻石强调稀缺与情感,而培育钻石则应聚焦科技、环保、个性化表达。
高毛利是双刃剑
把握好利润与诚信之间的尺度,构建长期主义的品牌信任,而非短期套利。
时尚珠宝将成为新增长极
中国企业擅长产品设计与柔性供应链,有机会在千元级平替珠宝赛道打造现象级品牌。
警惕“寄售套利”与库存积压
报告指出,美国部分零售商通过Memo模式(寄售)大量囤货、短期套现,中国工厂需要谨慎筛选合作对象,规避风险。
结语:垂直整合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问的不是“培育钻石还能火多久”,美国几乎所有主流珠宝零售商都已向客户提供培育钻石产品。重要的是我们“中国企业如何布局它的未来”。
拥有下游布局的培育钻石生产商通常是规模大、体系成熟的行业玩家,通过整合现有业务在成本、质量与渠道分销方面形成优势,才有机会在下一阶段的全球培育钻石竞争中占据先机。
我常常跟同行比喻说:在钻石行业印度从业者人均学历本科,而中国钻石行业从业者人均小学生。尊重行业规律,虚心向先进者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我们必须现在就构建必要且可控的供应链闭环,以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垂直整合的钻石市场取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