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科学的探索中,如何在固态材料中实现可控纠缠,一直是最棘手的挑战之一。相比原子、离子等“干净”的量子系统,固态自旋材料虽然在传感和应用端更具潜力,但由于缺乏单粒子精细操控、排布随机、环境噪声强烈,始终难以突破标准量子极限。尤其是在宏观自旋体系里,想要制造并探测出真正“有用”的多体纠缠状态,更是科学界长期攻关的难题。
今日,哈佛大学Norman Y. Yao教授联合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Ania C. Bleszynski Jayich教授首次在室温金刚石氮-空位中心(NV center)自旋体系中,实现了自旋挤压这一标志性量子纠缠效应。他们利用固有的磁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在二维自旋层中生成 -0.50 ± 0.13 dB 的量子压缩态,成功把量子投影噪声压低到非纠缠极限以下。这意味着,未来基于NV色心的量子传感器,或将迎来真正的量子增强时代。相关成果以“Spin squeezing in an ensemble of nitrogen–vacancy centres in diamond”为题发表在《Nature》上。中国学者Weijie Wu和 Emily J. Davis为第一共同作者。
扭转动力学:从经典到量子
研究团队的实验平台,是一个仅有7 nm厚的金刚石层,内部分布着约160个NV色心(图1a)。每个NV色心都可以看作一个电子自旋系统,并能通过光学方法进行初始化与读出(图1b)。当研究人员把这些自旋“准备”在特定方向后,体系会在自发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下演化,表现出类似“单轴扭转模型”(OAT)的动力学特征(图1c)。具体来说,一个初始偏转角为 φo 的自旋态,会绕着z轴发生进动,其角度 φp 随时间线性增加(图1d)。这看似“经典”的动力学,却为后续量子投影噪声的剪切和压缩埋下了伏笔。换句话说,虽然体系存在位置无序,但在短时间内,这种集体动力学仍能模拟出标准自旋挤压过程,为量子纠缠的生成创造条件(图1c,d)。
图1:强相互作用二维NV自旋层的扭转动力学。
读出新方法:噪声“看不见”,却能量到如何证明体系中真的出现了量子挤压?这是研究的第二个难题。传统NV体系的荧光读出精度有限,往往被光子散粒噪声淹没,远未达到“投影噪声极限”。研究团队巧妙地提出了一种“相互作用辅助的噪声谱学”方案:让体系在不同旋转角度 θ 下演化,然后通过整体自旋的衰减时间 T2 来反推投影噪声大小(图2a,b)。直观来说,如果体系的投影噪声更小,那么它的集体自旋就能维持更长的相干时间(图2c,d)。通过这一方法,研究人员不仅在无序偶极模型中验证了模拟预测(图2e,f),还在实验中成功测量到了椭圆形分布的投影噪声(图2g,h)。最终,他们观察到在演化约3.2 μs时,最小噪声降低达1.45 ± 0.14 dB(图2i,j),为后续真正实现挤压态奠定了基础。
图2:相互作用辅助的投影噪声读出
无序的阻碍:强耦合“团伙”的破坏性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由于NV色心在晶格中的位置是随机的,常常会形成一些“强耦合二聚体”,它们的动力学远快于整体体系。这些“团伙”带来的后果是:集体自旋长度快速衰减,却对投影噪声的降低帮助不大。结果就是,虽然看到了噪声减小,但量子挤压参数 ξn² 却始终大于1,无法证明真正的纠缠增强(图3a,b)。为了解决这一瓶颈,团队设计了两种“格点工程”方法(图3c,d):一种是通过频率选择性微波脉冲,把强耦合的二聚体“隔离”到不参与动力学的能级(shelving);另一种是施加强横场并缓慢退火,让二聚体发生绝热去极化(depolarization)。这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要“清除掉搅局者”,只保留更有序的子群体参与挤压过程。实验数据显示,这样的处理显著延缓了自旋衰减(图3e,f),而剩余自旋群体的投影噪声仍然能正常剪切,呈现出标准的椭圆分布(图3g,h)。这意味着,困扰多年的“无序诅咒”终于被部分破解。
图3:通过格点工程降低位置无序
突破时刻:固态自旋挤压的诞生
当格点工程手段与相互作用辅助读出结合,研究人员终于捕捉到历史性的一幕:自旋压缩参数 ξn² 在演化约1.6 μs时降至0.89(即-0.50 dB),明确进入“量子增强”区域(图4c,f)。这也是首次在室温、固态NV色心体系中实现自旋挤压。值得一提的是,两种方法(shelving与depolarization)都成功复现了这一结果(图4a–f),且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高度吻合。这不仅验证了理论预言,也为后续放大挤压量、提升传感灵敏度提供了方向。
图4:在NV体系中实现自旋挤压。
总结与展望
这项工作,标志着量子增强传感从“原子气室”正式跨入了“固态芯片”的新阶段。研究人员指出,如果能进一步提升NV色心的定向排布精度(比如利用离子注入或退火工艺),并在测量端接近投影噪声极限,那么基于金刚石的量子传感器就能在生物成像、材料探测等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灵敏度。更重要的是,这种“去无序+读出新法”的组合思路,并不限于金刚石。无论是极冷原子气体、光晶格分子,还是Rydberg体系,都可能借鉴这一方法,在嘈杂背景中挖掘出真正的量子资源。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次实验突破,更是一次“量子材料工程”的范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