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培育钻石从“实验室产物”快速走进大众视野,成为珠宝市场的新势力。而支撑这个千亿赛道规范化发展的,是一套不断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今天,我们就通过40项培育钻石标准的统计分析,聊聊这个行业的“成长密码”。
一、标准数量从1到40见证行业加速跑
2016年,我国第一项培育钻石行业标准《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无色单晶钻石筛查和鉴定》(DZ/T 0294-2016)正式实施,标志着行业标准化的开端。
十年后的今天,根据中国超硬材料网最新统计,我国培育钻石相关标准已达40项,覆盖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四大层级:
行业标准:1项(基础鉴定规范)
地方标准:1项(山东发布,聚焦合成钻石鉴定与分级)
团体标准:12项(由珠宝检测机构、行业协会主导,覆盖CVD培育钻石、分级规范等)
企业标准:26项(占比65%,头部企业主导,细化至彩色培育钻石、饰品服务等)
从数据能看出,企业是标准制定的主力军。这背后是培育钻石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快速推进——当企业成为标准的参与者,意味着行业从“无序生长”转向“有规可循”。
二、从“能鉴定”到“能分级”再到“能服务”
2016-2019年,标准聚焦“能不能鉴定培育钻石”。比如2016年行业标准首次明确CVD合成钻石的筛查方法,2019年《合成钻石检测方法》(T/CAQI 77—2019)进一步统一检测技术。这一阶段,行业最迫切的需求是“分清天然与培育”,解决市场信任问题。
2020-2023年,标准转向“怎么分级”。从《培育钻石鉴定与分级》(T/JSGA 002—2020)到2023年《培育钻石分级》(T/ZZLIA 309201—2023),明确了重量、颜色、净度等分级维度。更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郑州华晶金刚石发布《彩色培育钻石分级》(Q/SC 003-2023),标志着培育钻石从“无色”向“彩色”细分市场延伸,标准化跟着市场需求走。
2024-2025年,标准开始覆盖“全产业链服务”。2024年《实验室培育钻石名称与品质评价》(Q/FW 001-2024)细化培育钻石名称和品质,2025年上海多梅内斯科技的《培育钻石饰品经营服务规范》(Q/310118DMNS 001-2025)则聚焦终端服务——从生产到销售,标准体系正在“织网”。
三、多方合力筑牢行业标准根基
培育钻石标准的起草单位,藏着行业的“朋友圈”:
权威检测机构: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全程参与,保障标准的专业性;
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同济大学等提供技术支撑,让标准有“理论根基”;
头部企业:郑州华晶、黄河旋风、中南钻石等行业龙头深度参与,将生产实践经验注入标准;
终端品牌:周大福、沃尔德美星钻石、凯丽希等品牌参与,让标准贴近市场需求。
这种“检测机构+科研单位+企业”的协作模式,让标准既“专业严谨”又“落地可行”,为培育钻石的市场教育和消费信任打下基础。
从2016年的“1项标准”到2025年的“40+项体系”,培育钻石的标准化进程,正是行业从“小众试验”到“大众消费”的缩影。
标准的完善,不仅为消费者选购培育钻石提供了清晰“标尺”,更为企业明确了技术研发的方向与市场竞争的规则,更将加速推动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助力其形成独立赛道。
未来,相信随着更多细分领域(如培育钻石首饰设计、回收等)的标准出台,这个年轻的行业将更成熟。
培育钻石标准汇总
(中国超硬材料网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