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超硬材料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关键词 聚变能源|2025-07-31 09:46:53|来源 中国经济网
摘要 在日益激烈的可控核聚变全球竞争中,我国如何拔得头筹?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

       在日益激烈的可控核聚变全球竞争中,我国如何拔得头筹?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作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将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这不仅是一家新公司的诞生,更是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核聚变,是两个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可控核聚变则被喻为“人造太阳”,是通过人为技术手段,在特定装置内实现对核聚变反应发生和能量输出的持续控制,从而安全、稳定地获取能量的过程。其核心目标是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并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与当前广泛用于发电的核裂变相比,核聚变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可控核聚变若能成熟应用,可为人类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因此,可控核聚变也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为何此时按下核聚变商业化“加速键”?“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是我国在1983年提出的核能发展国家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解决我国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历经40多年发展,我国核能工业持续壮大,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核能进入最为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从技术突破看,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关键装配阶段,欧美私营聚变公司接连实现高温超导磁体、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等里程碑式突破,国内核聚变研究也捷报频传,科学可行性正加速转化为工程可能性。

       从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看,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发展清洁能源迫在眉睫。聚变能一旦实现商业化,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聚变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

       从全球科技竞争看,美国发布了首份聚变能国家战略,德国发布聚变能国家战略并制定聚变能发展路线图,英国提出“到2040年实现核聚变能源生产商业化”的目标。我国此时组建“国家队”,正是要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聚变“国家队”将发挥哪些功能?过去,聚变研究多分散在高校、科研院所,聚焦基础原理突破;如今,专业公司成立将以系统思维整合创新链条,推动技术从“能做到”向“能商用”跨越。

       具体来看,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控股股东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能领域主力军,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为聚变商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和四川重科聚变等股东入局,则进一步丰富了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等全链条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成为打通产业化堵点的关键抓手。

       “技术+资本”双平台模式,提供了市场化机制的创新活力。聚变商业化的最大挑战之一,在于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投入以千亿元计,单一主体难以承受。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可分散研发风险、加速技术迭代;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可支持初创企业参与产业链分工,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同”的生态格局。市场化机制的引入,有望提升聚变商业化效率。

       一旦聚变能源实现商业化,将彻底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但聚变商业化的道路绝非坦途。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技术突破需要长期研究和巨额资金投入,不确定性强;由于技术研发难度高,产业化进展周期长,投资聚变能源短期内实现盈利的可能性较低,也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的风险。

       聚变能源的商业化之路,对耐心、决心和资金是巨大考验。需要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也离不开政策的长期稳定支持。尽管前路漫漫,但每前进一小步,都会让“人造太阳”的曙光更加清晰。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超硬材料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