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超硬材料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

钢铁行业如何从周期阵痛迈向韧性生长?

关键词 钢铁行业|2025-04-28 09:26:43|来源 国际商报
摘要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钢铁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4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聚焦美国滥施关税、数字化供应...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钢铁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4月18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第十四届中国钢铁物流高峰论坛聚焦美国滥施关税、数字化供应链发展、新周期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会人士呼吁行业企业在复杂形势下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主动求变,把握机遇,共同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共御“寒冬”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管清友认为,美国滥施关税虽在短期内冲击全球经济,但也会迫使各方做好短期应对和中长期规划,在挑战中寻找新机遇,推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发展韧性,提升全球竞争力。

  就中国市场而言,经济发展的韧性从各项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的联合调查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经济逐月向好的发展态势显著,1—3月制造业PMI从49.1%升至50.5%,3月份新订单指数达51.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表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需求基础夯实,前3个月的消费、投资、出口数据亮眼,分别比去年全年回升1.1%、1%、6.1%;二是内生动力增强,政策驱动叠加市场需求,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呈现回升态势;三是传统产业回暖,建筑业、房地产市场数据向好;四是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端制造、数字化服务业增长强劲。这些都为中国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构筑了缓冲带。

  对于钢铁行业面临的发展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玉千认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运行呈现钢铁表观消费总量下降、直接出口贸易环境恶化、间接出口受影响大、建筑业用钢向制造业用钢转向明显的四大特征,行业发展由“增量发展”进入“减量发展、存量优化”阶段。他认为,钢材供给端的高压力状态将持续,国内钢铁需求和出口端都将受到冲击,钢铁企业需加强自律,避免“内卷式”竞争,协力提升行业效益。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会长许集体表示,在各种变化的冲击下,钢铁贸易流通行业的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并呼吁行业企业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共御“寒冬”。

  向新突围

  钢铁是强周期行业,中物联钢铁物流专委会主任、卓钢链董事CEO潘富杰建议行业企业面对市场的多种不确定性,在传统发达国家市场之外,积极开拓东盟、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推动产业链协同,加强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服务商之间的合作;推进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构建“矿山—钢厂—用户”的零碳产业链,提升生态整合能力;以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双优化实现降本增效。

  河南钢铁集团周口钢铁公司副总经理邓杭州认为,钢铁行业可从加强技术研发、深化与物流企业的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大绿色低碳技术投入等方面把握市场机遇。山西晋钢智造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主任经理刘勇建议行业企业关注汽车、光伏和建筑等新能源绿色钢铁材料领域的市场机会。

  中国五矿集团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左更提醒,在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下,中国钢铁行业要关注原料供应的安全性。全产业链优势叠加新质生产力的应用是中国钢铁产业链扬帆出海的优势,建议企业关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市场机遇。

  “智”链全球

  当前,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成为钢铁物流行业的主旋律。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表示,钢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应对产能过剩、绿色转型、全球化竞争等挑战的战略性举措。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将推动钢铁行业从高能耗、重资产、周期性的发展旧范式,向高效、绿色、智能的发展新范式进化,通过重构生产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实现全链条的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钢铁数字化供应链的构建需以技术为基、数据为核、协同为纲、绿色为魂,在注重技术集成与智能化升级、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智能物流与柔性交付、数据治理与基础支撑、政策驱动与产业协同之外,还需关注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包括平台化资源整合、全球供应链网络构建和跨行业协同创新。同时,5G、卫星通信与边缘计算技术的融合使得跨国供应链实时协同成为可能。这种“全球脑网络”将突破地理边界对供应链的限制,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数字产能池,搭建更广阔的全球钢铁数字化供应链体系。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超硬材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超硬材料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柘城惠丰钻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河南联合精密材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