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eCo 是一家专注于珠宝与婚礼保险的机构,成立于2017年,从2019年开始珠宝保险业务。除保险业务外,BriteCo还为独立珠宝零售商提供先进的评估系统,据称是目前市场上功能最强大的评估工具之一,每日被全美数千家珠宝商使用。
本报告基于该机构于 2019年3月1日 至 2025年5月31日 的调研样本形成,旨在向钻石行业提供相关的数据、资讯与趋势研判。
请理性阅读,谨慎参考。
一、市场结构:从“替代品”到“新品类”的再细分
2025年的钻石市场已完成“主流化”转型,实验室培育钻石(LGD)与天然钻石(ND)形成了清晰的区分。
数据显示,美国订婚戒指中培育钻石产品渗透率达 47.7%,整体钻石珠宝中的销量占比为 42.1%,较2019年实现了 8-9倍的增长,五年复合增速约70%。
这一数据印证了培育钻石从“小众替代”到“主流选择”的跨越。
在非婚庆珠宝领域,培育钻石产品占比为 22.4%,2020-2025年的市场份额提升 240%,显示了日常佩戴场景的快速渗透。
在行业定位上,培育钻石被重新定义为“可负担的日常奢华”,而天然钻石则回归“稀缺、恒久资产”的属性,两者(基本)完成了从“替代关系”到“场景互补”的转型。
二、价格:培育钻石“贬值”与天然钻石“被动降价”的双重逻辑
两者的价格体系呈现两极分化:
2025年1克拉培育钻石的平均零售价 ≤1000美元,天然钻石 ≈4200美元,价差达72.8%(注:2019年的价差仅为 26.6%)。价差扩大的核心驱动力是培育钻石技术成熟带来的成本下降,同时天然钻石因需求被分流,也被迫通过降价维持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价5年上涨超过 70% 的背景下,(美国)零售商正通过提升戒托纯度(18K金占比 +52.5%)对冲钻石毛利的下滑,消费者则用同等预算购买更大的培育钻石(平均克拉数从1.31ct升至2.45ct)。这种“预算置换”逻辑直接导致订婚戒指的整体平均价格从2021年6000美元降至2024年5200美元。
三、消费者:Z世代“引爆”需求,动机从“替代”到“升级”
“代际差异”是培育钻石爆发的关键。
Z世代有67%选择培育钻石制作订婚戒指,千禧一代约50%,而X世代及婴儿潮仍以天然钻石为主。
这一代际更替背后,是Z世代对“更大、更白、更干净”的极致追求:培育钻石中 D-F 色占比从 37.7% 升至 85.9%,VVS1/2净度从 6.6% 升至 35.3%,远超天然钻石的平均水平。
形状偏好变化同样显著:培育钻石圆钻占比从 53.8% 降至 24.3%,椭圆成为最受欢迎的形状(28.7%),而天然钻石圆钻占比为 47.9%。
这种差异印证了消费者对培育钻石“个性化表达”的期待:异形切割的市场因其价格优势被放大。
此外,非婚庆品类(如“网球手链”)销量5年增240%,验证了“低单价+高频佩戴”的消费逻辑。
四、产品与供应链:技术驱动的“三维升级”
培育钻石产品的升级体现在质量、形状、颜色三个维度:
1)颜色/净度:高色(D-F)、高净(VVS1/2)比例快速超越天然钻石,显示技术成熟度;
2)形状:异形切割需求被培育钻石的价格优势放大,椭圆、垫形等非圆钻成为主流;
3)彩钻:培育钻石可稳定产出 Fancy Vivid 级黄、粉、蓝钻,而天然同等级彩钻仍极度稀缺(仅占0.3%)。
在供应链端,零售商通过扩大培育钻石的 SKU、强化“道德+环保”叙事,将营销从“真假”转向“场景差异”。
五、渠道与零售策略:定位重构与毛利结构转型
零售商策略呈现明显分化:
培育钻石:走向“类时尚配饰”定价模型,淡化保值属性,强调设计、场景与可持续材料;
天然钻石渠道:通过“情感价值+社会公益”叙事支撑溢价,强化“稀缺+恒久”定位。
六、未来趋势:培育钻石的日常化与天然钻石的“回摆”可能
BriteCo提出五大未来预测:
培育钻石品牌差异化正在消失,并向完全的商品化方向发展。
天然钻石巨头加码营销,力求与培育钻石形成区分。
培育钻石演变为“日常珠宝”新品类。
订婚戒指或部分向天然回摆(数据支持:2024Q4-2025Q2 天然占比从52.6% 回升至 57.3%);
培育钻石彩钻的需求大增,因其价格仅为天然1/10-1/20,所以或将成为“定制礼物”的新蓝海。
对零售品牌而言,需为天然钻石建立“情绪价值+可持续采矿故事”的护城河,而培育钻石产品需跳出低价竞争,转向设计、场景、可持续材料等多元差异化。
零售商在运作中,需理解其毛利结构应从“钻石溢价”转向“设计+服务+贵金属溢价”,方法包括升级供应链与会员运营等。
对投资者来说,培育钻石价格仍处下行通道,短期不具备保值属性;天然钻石价格或已企稳,若宏观消费复苏叠加营销升级,有可能迎来估值的修复。